【Wondero】社會的病理:一個人做了一次壞事,從此他就是壞人了嗎?

對「【Wondero】社會的病理:一個人做了一次壞事,從此他就是壞人了嗎?」的想法

  1. 我不知道此篇文章是否有意與刑罰作連結,
    但是在這個時機出現,我也就順水推舟一起發表鄙見
    在標籤論之處,
    「社會團體都會設定一些規則,一旦違反就會被當作偏差,並把違反規定的人貼上局外人(outsider)的標籤,就這樣製造出偏差」。
    這段文字若是從"純粹的"事實形容,我完全贊成

    但觀察全篇文字之排版、論述,似乎有將問題核心導向此處之"規則"的正當性

    在解釋某些單純的社會現象(如文中晚回家的小孩、校園吸菸等等)的時候,
    社會形成的整體思考氛圍,是否產生某種偏見及其連帶負面影響,將更形明朗

    惟於解釋犯罪的部分,似乎頗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刑法上這個"規則",及違反後帶來的痛苦效果,背後莫不基於一種權利保護的出發點
    (即法律上所稱的法益保護)

    如果人類本身具有不被侵害的權利是被肯認的,那麼此處社會形成之"規則"
    其正當性則具相當理由,
    即使這種"社會集體形成"的概念在許多學術探討,背後隱約賦予民粹的印象。

    因此,我認為此種探討社會群體共識之形成的理論
    在解釋社會議題或以文字客觀描述社會之圖畫,故有其存在之理由
    然若牽涉於刑罰之領域,若全然以法哲學、法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加以建構
    有時易落於超脫現實,甚至是"為論而論"之陷。

  2. 再補上一點呼應文章的題目,
    人類的本性是善或惡,無法單方面從某一個時間點的行為加以論斷
    但縱使構成其本質係"10%惡+90%善"的成份(原諒我以如此方法形容XD)
    那佔其人格一成的負面區塊(在此先略過社會對此"負面"的標籤化)
    若其在某個時間點催化,進而造成客觀上犯罪之後果,
    單純評價此人之本性,仍屬善之占據
    但在刑罰的核心有相當程度,以應報刑作為概念
    則從"附出相對應處罰代價"的理解,
    此人之好壞,應作為保安處分存續之原因(如性侵犯於刑之執行後,能否放到社會)
    在刑法之執行上,觀諸者應非此人本質之善惡,而是對行為本身的評價。

  3. 我覺得 雖然犯罪行為是由他人把規則和制裁套用在「違反者」身上的結果 但人性上總是存在一種終極良善的價值觀 是非對錯 雖然不可以一概而論 但總是存在一種普世價值的

  4. 就針對死刑的看法,歐美有個說法"不同意你,但尊重你",這在北歐表現最明顯o再看台灣現況,人如果成長到了一定年齡,作了某些特定的事,想要改變就很難了,這時對在台灣被判死刑者的標籤該如何訂呢,可以說成是壞人,這沒關係,但壞人的詮釋,可以由人民作不同看法.不同表達,但不能以媒體暴力抹殺少數人對壞人的看法o

  5. 對於"雖然不可以一概而論 但總是存在一種普世價值的"此一看法,個人認為不完整,如秦始皇,在2012年之前台灣還一致認為秦始皇是暴君,但真的如此簡單嗎?對於商殃也致的認為是酷吏.最後作法自斃,真是如此嗎?對於明朝嘉靖皇帝的看法也一致是認為是昏君,真實的原因真的是其個人問題,還是制度造成?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台灣一致的看法是明君,真的如此嗎,如真如此厲害,那為何埋下數代的爭位問題?才1年而已台灣對那麼多事的看法就大變,那普世價值又在那,其實普世價值不過是在亂世時方便統治的手法之一,既然如此那普世價值又是什麼?

  6. 前面三樓這位大大你好,
    我認為這個部落格是一個刺激人思考的地方,
    人們在這裡發表文章與論點,當然必定基於自身的思想基礎以及資料蒐集,
    因此要說世界上有什麼絕對公正客觀的論點的話我想是沒有的,
    多少會帶有個人的色彩與隱含的立場,
    畢竟我們在敘述任何事情時都是必須站在某個立足點上以某個觀點進行切入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於我們這些讀者,
    來看待任何文章或報導或任何資訊時,
    不也是根據我們自身的思想基礎與對事情的認知來進行解讀的嗎。
    正因如此,你也可以說所有論點都是無所謂公正客觀與否的,
    關鍵只在於我們讀者本身"認同不認同"而已。
    認同的人,可能會覺得這篇寫的很好呀,旁徵博引,實例鮮明,言之成理,
    不認同的人,可能就會質疑這篇的論點是不是往某個方向傾斜,是不是背後隱含著什麼企圖,想要向人們傳達什麼隱含的訊息。
    舉幾個爛比喻,
    比如樂觀的人會看見 bright side,
    悲觀的人會看見 dark side,
    (當然這邊的樂觀者與悲觀者要算是結果論了,並無定斷其本身好壞與否,
    也不論光明面與黑暗面何者比較好,好壞難言,唯人而論。)
    也就像什麼樣的人會吸引什麼樣的人,會與什麼樣的人交往,
    物以類聚,也是存乎一心。
    如何思考與面對,相應地,世界就會如何地呈現不同的風貌在你面前。

    因此我想,這位大大您的聯想稍微有些偏頗了。
    這絕對沒有不好,能夠拋磚引玉激發人們思考絕對是這個地方樂見的。
    這篇提供個不一樣的觀點,
    刺激大家去突破性地思考,
    去懷疑自己原本相信地事物,
    也希望不要被媒體、潮流的資訊所禁錮而僵化。
    我猜想這篇主要在談的,
    就是人們的價值觀和人們的行為之間的關係,
    以及價值觀對於行為的影響力,
    在我看起來,並沒有把重點著重於"規則"或"制度"或"法律",
    畢竟,社會的規則、法律,不正是基於您所謂的"普世價值"嗎?
    我認為法律正是群體意識、多數者(優勢族群)認同的價值觀之下的產物,
    人類的權力/權利,亦同。
    那麼我們如果透過法律來檢視、解讀這些社會現象和問題,視野可能就有所侷限了。
    根據法律、法益、法理的角度來解釋犯罪的話,那一切不就好像很理所當然的嗎 ?

    這篇帶領我們循往更源頭的部分,從大眾的"認知"的角度來談起,
    可能比較接近社會現象的本質,畢竟這可算是各種"結果"的根源。
    我想文中提的"沒有犯罪的社會"是一個非常棒的思想實驗,
    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多數/少數人的認知"和"規則"之間的關聯性。
    從這樣的運作模式來看,我想所謂的"刑罰"其實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或者說不是這邊討論的重點)
    因為它也是相應著人群主流價值而生的規則。
    這篇引導我們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看待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
    引領我們思考所謂的"犯罪"或者說所謂的"異端"是如何產生(或者說被塑造出來)的,
    並且去思考這樣外在的認知與對他們的固有印象,和他們個體的本質之間有何差異,
    我想這就是本篇所要傳達最重要的訊息了。
    真正重要的可能不是那個"人"或"事件"本身,
    而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

    看了這篇讓我思緒如潮,
    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小故事,
    在我小時候的學校教育(大部分人可能都是),讓我一直以為,標準答案就是一切,
    選擇是單一的,策略是單純的,路線是絕對的,正確性是不容質疑的,
    而往這樣的方向前進是被鼓勵的。
    但是後來漸漸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甚至很多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現在我比較相信,
    世界不是絕對的黑與白,
    而是深深淺淺的灰。(by 肆一)
    意義是由人們賦予的,
    而價值存在於人們的認知之中。

    一點拙見分享,
    匆促之間也許理路未清,還請包涵。

  7. 我們的大腦特別喜歡幫各式各樣的人事物貼標籤
    甚至說的極端一點, 只有貼了標籤的東西才能留在我們的記憶裡

    見到一個人, 聞到一個味道, 感受到水的溫度
    我們的大腦馬上就會有一個標籤浮出來, 貼在這個東西上面

    有了標籤, 記憶可以存放更久, 存取更快
    在進化的路上也更有優勢.

    聞到腐臭屍體的味道, 馬上勾起危險的感覺
    就算在社會生活上, 標籤也幫忙許多關係的建立
    這個人陰險, 那個人善良, 這個人憨厚等..有利於趨吉避凶,
    以進化的角度, 雖然不是百分百正確,但已經夠用了

    這些都是標籤的好處.

    但標籤的壞處也顯而易見, 就如這篇文章所說
    把標籤當作全部, 顯然是偏離事物真正的面貌甚遠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 貼標籤, 但不為標籤所限。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