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把「快思慢想」加進自己的書單裡,只有略讀一下,打算趁過年的時候搭著「第五項修練」兩本一起精讀。
這一本書的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生研究便是「人性」:人如何思考,人如何作決定。他是猶太人,小時候住在法國,亦不幸的經歷了德軍佔領法國的時期。
而有一次,他違反了宵禁,被捕殺猶太小孩的德國親衛隊員抓到,但親衛隊員誤認他「不是猶太人」,便好心的開車送他回家,叮嚀他務必要注意安全,甚至還給了他一些零用錢,並給了康納曼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在臨別的時刻,德國軍人甚至拿出了自己孩子的照片,跟康納曼訴說著生命最真實的喜悅。
一個專門捕殺猶太人,甚至是猶太小孩的德國軍人,卻跟他細數著生命的溫暖。
康納曼自此便時常思索「人性之複雜」,窮一生都在研究「人性」。
從這故事中,我看到的是另一個故事,便是同理心有無,差別常常在於他有沒有把對方當「人」看待。看了許多的社會議題,像是「聯福」當中,資方只把勞工當成本,而政府則以國家機關之力,傾全力的向聯福提告。
當人不把人當人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有「同理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站在對方的角度想。當你在看華頓商學院的談判課裡的內容的時候,你會發現通篇都不離「同理心」三個字,因為據這位談判大師的心得,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想」,讓對方知道你深刻明白對方的看法,談判成功的機率就是五倍,而這一年來,日夜貫徹,這道理也真是淺顯而實用。
同理心是一種推動個人成長的力量,當你發現一個小朋友開始學會負責,常常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負責會帶給別人困擾」,一個領導者能夠讓團隊信服,因為他讓團隊知道「他懂得大家的苦楚」,當法官懂得「設身處地」的著想,就會少上許多離奇的恐龍判案,同理心就是你Hack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懂得「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是人類與自由意志相互輝映的情操,當一個人既能張顯自由意志,又有同理心,便不會迷失在輿論的狂潮與意識型態當中。
那麼,為何人會在特定的狀況下,刻意忽略了別人也是人這件事實?刻意忽略了同理心的偉大之處?
而以下是我們思考過後的,一些發現。
先入為主的偏見,影響了我們大半的認知與決定。
看到胖子就覺得對方動作緩慢,看到穿西裝的就覺得對方專業,看到對方的學歷就認定了對方的實力,某個人是帥的,某個人是醜的,一樣是送花,卻可能得到不一樣的見解。聽到非洲就想到「落伍」,聽到韓國人就先罵「狗」,想到對方是醫生就覺得「很棒」,講到玩遊戲的人就覺得「沒出路」。
這些「偏見」,你就算沒想過,你也可能有從你父母給你的壓力裡聽過。
好比,近日來一個學長在跟女朋友交往的時候,快論及婚假,女方一看到男方「沒有房子」、「存款沒有到達幾個0」、「不是醫師、會計師、律師,不夠穩定」,就否絕了男方了,因為他覺得男方給不起保障。
但這些是合理的分析,還是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許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
嫁給醫師就很有保障嗎?考上某個系就等於有未來嗎?進到某家公司就代表平步青雲嗎?
真的嗎?
就像是德國軍官,當他以為眼前的小孩不是猶太人的時候,還親切的送他回家,提醒他注意安全,而如果他知道對方是猶太人,卻會把他抓進集中營,對其施以殘忍的對待,有的人甚至打從心底沒懷疑過這樣的行為有何問題。差別只在於他有沒有意識到眼前的小孩是「猶太人」而已,結局卻差這麼多。
那我們作決定的時候,是否也常常落到類似的困境?
那麼,讓我們再讓我們繼續問下去,那麼「偏見」有是怎麼來的?
首先,是經驗的制約。
制約反應的起源你或許聽過,也就是1904年諾貝耳醫學獎得主巴甫洛夫,對狗狗做的條件反射的實驗,當每次狗狗聽到鈴聲,就有食物,狗狗就會流口水,重覆到最後,狗狗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
人,何嘗不也受到經驗的制約呢?因為每次上班前都要喝一杯咖啡,變得上班的時候不順便買一杯咖啡就會怪怪的(還等不到咖啡因作祟),不只是行為上受到影響,就連認知上都受到經驗的捆綁。
看到木門前面凸出的鐵器,就會以為那是門把,看到了有錢人開跑車,就以為開跑車就是有錢人,看到遊民撿垃圾,就以為撿圾圾的就是遊民,常常看到社會新聞說打電動的人丟著小孩只顧著玩遊戲,就以為玩遊戲會讓人變壞。
我們活在自己的制約當中,有多少是活在當下?
對於世界的認知,如果欠缺思考,我們就是活在別人幫我們蓋好的世界觀裡,所以重覆聽到的消息就容易信以為「真」。
對於世界的現實,如果欠缺感受,我們就是活在習以為常的習慣當中。
舉例來說,在父母的「經驗」當中,抱歉,唸A系就是沒出頭,因為有出頭的就是要唸B系,因為在他的經驗當中,B系很棒,年薪很高,各各畢業都有房、有車,但父母不知道的是,正在學校裡唸B系的學生,其實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比考進來之前還茫然,因為他們畢業的學長跟他們說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有經驗,就有公式,但公式,就有假設,人生不能無止盡的套公式下去,這些公式不一定能套用在所有的情況。
這或許是形塑「偏見」的一個原因。
另外,媒體,更加強了眾口鑠金。
這也是為什麼媒體常常為落入「私有財」跟「公器」的爭論,因為傳統媒體成長於一個「洗腦」最棒的時代,民族國家對人民有效的控制,統一的義務教育,二十四小時被切割成了一個又一個固定的時段,大家看著一樣的內容,群眾不約而同的建構了同一個世界觀,其中大多依憑著廣播、電視機內的內容。
如果媒體報導的是「真實」,大家便不約而同的見證了真實。
如果媒體是要「洗腦」,那大家便不約而同的被「洗腦」。
在二戰的時候,各國的媒體都是被嚴加管制的。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對著國內的人民訴說「戰事一切順利」、「前線大好」,並且再用「為了軍隊可以繼續向前」的理由,請大家把家裡的資源拿出來給國家,其實真相是戰事節節敗退,像是小孩子不適合看的「慾蟲」這部電影,便捕捉了這樣的時代。
在德國,納粹能夠有這麼強大的動員力,很大一部份出於此般媒體的管制。
不過二戰結束了,媒體就不洗腦了嗎?不,反而更加旺盛,這時候商業的力量便大舉進入了電視機裡頭,世人的腦袋難得這麼被統一,於是「大眾」這個詞,便變得更加強烈,在某個季節就該穿什麼衣服,喝可口可樂才叫潮流、別喝母奶了,喝奶粉才叫好…。
眾口爍金,是一個沒有廣播、電視機的時代誕生的成語,在大眾時代,只有加強,沒有減弱。在過去相當依賴「大眾媒體」傳播資訊的年代裡,這些「外來的資訊」,透過電視、廣播,一邊娛樂著我們,一邊改造著我們腦袋。
舉個例子,許多的西方人,一直到現在還以為亞洲是「大家庭、絕對貧窮線、衛生問題」,西方才是「小家庭、高收入」,誇張一點的連臺灣也被認為是在其內,但那樣的問題其實多半發生於1970年代,那已經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為什麼呢?好大一部份,想必跟他們收看的資訊、故事息息相關。
不信自己也被影響嗎?不如來試試以下這兩題:
一講到阿基里斯,你想到的是布萊德比特嗎?
一講到畢業,你想到的是要找什麼工作嗎?
當偏見透過媒體,影響了大半的社會,往往便滾起了瘋狂的雪球。
無論是因為政治、經濟、文化,強烈的「偏見」透過媒體到處散布,植入大半人民的心中,當你對眼前接收到的訊息有困惑的時候,卻發現身邊的人想的都是那樣,有異議的人便只好噤若寒蟬,沒洞察到的人便信以為真,社會被捲入了沉默的螺旋當中,成了少部份的人的一言堂,是非對錯,不再值得討論,值得討論的事變成了「誰跟我們不一樣、誰支持、誰不認同」,而在這樣的沉默之下,大家便有如訓練有素的狗狗,對於少部人的點頭稱是,有如機器人一樣,執行著不知哪來的「命令」,而不假思索。
我們回到德國軍人的例子,眼前的小孩並沒有「改變」,一樣都是康納曼,一樣都是小孩,猶太的小孩,德國軍人只不過是沒意會到他是「猶太人」,就對他非常的溫暖、貼心,甚至給他零用錢,提醒他注意安全,但如果他知道康納曼是猶太人呢?今天是否就看不到康納曼的故事了?
為什麼一旦知道他是「猶太人」,他就得像機器人一樣的啟動連鎖反應,捕捉、運載、送去集中營呢?只是因為他很稱職嗎?還是因為他不只是訓練有素的德國軍人,而且生活在沉默之中呢?
那我們,是不是也生活在沉默之中,每日訓練有素的執行著少部份人要我們做的事,對著「大家」說的話點頭稱是,直到有一天當我們爬到某個階級、職位,才發現自己,已經不把別人當人看了?
我們是不是只乖乖當著「People of Action」,重覆做著某件事,卻不曾加以思索?
莫怪我們常說要「Think out of the box」,因為,我們多半活在別人我們設好的箱子裡頭,訓練有素的「經驗」是堅固的箱子,媒體是封箱的膠帶,我們以為活得自在,其實一點也不自由。
不知道你對駭客任務有沒有印象,就像是尼歐面對的選擇,母體內的世界是藍藥丸,母體外的世界是紅藥丸,現在也一樣,箱子裡的世界就是藍藥丸,箱子外的世界就是紅藥丸,不知道,你準備好要選哪一個了呢?
或許你會喜歡:不思考的傲慢
很喜歡你們所寫的文章!!!都有試著 從不同的面向去思考問題!
而我最近也買了這本書 不過還沒開始看!
期待 你們精讀後 與我們分享!
另外 我也推薦你另一本不錯的書 《影響力》作者是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
也是一本 有關心理學的科普好書!!(說不定 你已經看過了xd)
感謝您,這本還沒看 XDDD
想太多反應就慢,反應快就想的少o沒有十全十美,個人想法是可以不同意別人的作法或想法,但最少要予以尊重,因為說不定那天發現他人的想法和作法利益更大.缺點更少時才有迴旋空間,尤其是反應快的人更是要懂重他人,以免失去迴轉的空間
快論及婚假? 還沒婚嫁就想先請婚假,這是不對的哦~
跟 是不一樣的~
做對的事 跟 把事做對 是不一樣的~
只有一個意見:
「當法官懂得「設身處地」的著想,就會少上許多離奇的恐龍判案」→法官不該「設身處地」,而該保持「超然且客觀」的司法角度進行審判,否則法官要是對那些女兒闖紅燈被撞死卻搞不清楚狀況或趁著情緒哭哭啼啼、義憤填膺的家屬「設身處地」,恐怕會把原本無罪的駕駛判死刑吧!
這就如同換了位置換了腦袋一樣,當權者只會選擇與自身思想相近或聽話的人進入權力核心。所以被選擇的人只是自認為自身還未受污染,其實再往上爬
的過程中已經被同化為同一社群,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就選擇離開這個國家社群。沒能力的人就只能選擇被鎮壓或低頭。
最讓人恐懼的是成功的商業洗腦使人們連自己的思考被綑綁還不自知。
在 The Corporation (2003) 這部紀錄片中看到,當企業停止把自己以外的人當人、國家當國家的時候,為了遵循股東利益最大化這項 “法則" 所做出令人心寒的決策。(有趣的是,這樣的遵從一套既定規則的現象在企業中的各方面都看得到。之前忘了在哪篇文章裡看到的, “成功的企業最容易犯得錯誤就是相信(固有成功的)模式創造價值。")
Think inside the box 從層次上來看同樣也是停止思考,因為不合乎常識、因為不合乎習慣傳統、因為與主流價值相異、因為與規劃理論不同 (<>,Jane Jacobs),所以不能、不該也不可能發生。
Think outside the box 不只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得到更全面的 perspective。
我記得《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這本書是專門講述普通的〝好人〞如何被洗腦成軍國主義得〝劊子手〞,雖然我還沒看過那本書
《快思慢想》得重點是人類能藉由系統2去改善強化系統1,終而能使人類憑直覺就看穿很多假象
因為人類很懶惰很蠢萌,所以總是用系統1去看世界,導致於騙術、魔術、〝大人物〞得嘴砲,永遠不會被看穿……至於更深入得見解,我也說不出來,因為那本書還沒看完
另外一提,這本書如果搭配《行為經濟學》的相關書籍一起讀,就會發現人類只是自以為聰明的笨蛋,然而自己卻要活在如此荒妙的人類世界裡……真是一點都不好笑的黑色幽默。